昨夜雨疏風驟,濃睡不消殘酒。試問卷簾人,卻道海棠依舊。知否,知否?應(yīng)是綠肥紅瘦!
——李清照《如夢令》
熱播劇《知否知否應(yīng)是綠肥紅瘦》已接近尾聲,此劇展開一幅由閨閣少女到侯門主母的生活畫卷,講述了一個家宅的興榮,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奮斗傳奇。
作為愛茶之人,看劇情的同時,自然會關(guān)注劇中所還原的宋代燒香點茶,掛畫插花以及香篆的場景。
尤其是劇中用到了茶筅、建盞、湯瓶、盞托等宋代器具,點出的茶湯有了細膩的泡沫,有了那么幾分“矮紙斜行閑作草,晴窗細乳戲分茶”的意趣,也頗有幾分時代特色。
那個藝術(shù)登峰造極的年代,將風雅演繹到極致。當今的人們對宋朝的“風物”趨之若鶩,大概是因為宋人賦予了生活的“雅”品質(zhì),以及推崇的極簡風格與當下人們審美的升級,追求的藝術(shù)精神相契合。
宋人把插花、焚香、掛畫、點茶這些本來屬于日常生活的細節(jié)中提煉出高雅的情趣,從器具到場合,細枝末節(jié),各有講究與儀規(guī)。
點茶,是宋代流行的吃茶方式。如果說,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藝,那么宋代的點茶更重于意境。
一千年等候,一臺一階是舊愁,風雨綿綿伴石墻生銹,墻下往來者,空談歲月太久。只為在這片曾經(jīng)被歷史遺忘的廢墟上,說一點時光美好。
今天我們喝的花茶、大紅袍、鐵觀音跟宋人喝的茶可不一樣!宋朝人喝茶是煮茶,而且工藝復(fù)雜,步驟繁瑣。宋代點茶技藝講究注水、擊浮及茶水交融的程度。
中國茶史上歷來有“茶興于唐,盛于宋”的說法。宋代的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變?yōu)辄c茶法,有“唐煮宋點”之說。
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,同時加入一些胡椒和鹽。它所使用的是蒸青制茶加工的方法。
這么歷史悠久的茶道,無論是制茶技法還是飲茶方式,與現(xiàn)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。
到了宋代,中國茶道發(fā)生了改變。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,上至王公大臣,下至黎民百姓,無不以飲茶為時尚,而在飲茶之法中更以點茶為主。
為保持茶葉的真味,點茶法在煮茶時不加鹽。宋徽宗趙佶在《大觀茶論》中說道:“盞惟熱則茶發(fā)立耐久。”點茶前要先用沸水將茶盞燙熱。
倒水入壺
方法是碾茶過羅,再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,注入少量沸水調(diào)成糊狀,然后再注入沸水,同時用茶筅攪動,茶末上浮,形成粥面。
搗碎
篩茶
調(diào)膏
加水
點茶
點茶用水以“活”為上。點茶總共要注水七次,使茶末與水交融,茶湯表面現(xiàn)雪沫乳花,厚而白,經(jīng)久不散,經(jīng)過點茶的茶湯,味道是乳香。
點茶,是一門藝術(shù)性與技巧性并舉的技藝,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,也是宋代發(fā)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(xiàn)。
宋徽宗曾經(jīng)夸口說:“近歲以來,采擇之精,制作之工,品第之勝,烹點之妙,莫不盛造其極?!?/span>
斗茶之風盛行,宋徽宗就是斗茶、 分茶藝術(shù)的高手,不僅自己親為,自己書畫,而且承唐開宋,引領(lǐng)宋代成為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。這是一個文質(zhì)彬彬的時代,人們借茶來內(nèi)省,來探求人生美的理想。
宋 宋徽宗趙佶 《文會圖》(局部)|絹本
近年來,在人們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,品味一杯茶,其實就是品味了禪,品味了人生。茶的最高境界,是天人合一,是圓融、和諧。
那么,作為當代的我們,更要弘揚傳承我國的茶文化,同時更要加個人的修養(yǎng)和氣質(zhì),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所涉及到的茶藝、插花、香道等傳統(tǒng)文化,在莫道都是可以學到的,無論你是剛剛?cè)腴T還是對傳統(tǒng)文化感興趣,來這里統(tǒng)統(tǒng)保證讓你大開眼界!
不妨來一起來莫道學習吧,隨到隨學,循環(huán)開班哦。深入學習我國傳統(tǒng)茶文化、茶知識,讓愛茶的你學會品茗,讓自己的心靜下來,做一個更優(yōu)雅知性的人。